当前位置: 首页 > 滚动

辨认不出亲人的遗书,他们开始在网络上求助

来源:青年文摘 发布时间:2023-05-30 08:47:31

点击上方蓝字“青年文摘”


(相关资料图)

右上角“...”点选“设为星标”

添加★标不再错过推送

每天8点 12点 20点不见不散~

来源:地球人研究报告(ID:diqiuren005)

名为“临终写的字”的话题,近日成为网络热搜,但这并非是人们在谈论逝去亲人的遗笔,而是在求助。

由于病情危重或身体受限等原因,一部分去世的老人在临终前只能用纸笔交待最后的话语,其字迹常常潦草到家属们也难以认清。

于是他们试图在网络上寻求答案。

“别怕”

在各种社交论坛上,这成为一类备受关注的帖子——请网友帮忙辨认亲人的遗笔。

这种类型的求助,一方面来说是极有难度的,因为字迹凌乱导致辨认难度较大。

但在另一方面,却又十分容易。

因为这些遗笔的主题很容易推断:无非是关于爱、不舍和牵挂。

在更早些的时候,人们仍然对死亡讳莫如深,直到谈论它的人越来越多,这才减少了几分不必要的避讳。

毕竟面对无法抗拒的离别,人类最好的应对方式便是“抱团取暖”。痛失亲人的人们,在网络上分享出自己走出阴影的经历,互相鼓励,或是向过来人提问,以求帮助。

“辨认遗笔”是近期才出现的求助类型之一,而其起因则是零星的几个提问——

一位网友曾在网上向大家求助:他的母亲在去年12月发现身患癌症,仅过去三个月,病情就发展至十分危急,最终遗憾离世。

而在过世之前,他的母亲用尽全身的力气写下了几个字,可因实在难以辨认,至今也其义成谜。苦恼许久之后,他才发到网上寻求帮助。

此事自然引起了网民们的大量关注。在集思广益之下,人们从多个角度分析,大量评论涌入之后,一个回答被赞到置顶:

几时能回家呢?

从结成一团乱麻的笔迹,到一步步抽丝剥茧,变成确切的文字,心酸与苦楚浮出水面,也让网络彰显了它的力量。

在这之后,类似的帖子也悄然增多。

在部分社交软件上,一些有相同遭遇的人也发出了求助信息。

一位网友的父亲离世,临终之际留下了两行字,却因难以解读,让她至今也不知其意。

直到评论区给出了最可能的答案——

不要难过,我想你坚强。

小红书@吧啦吧啦

随着遗书上的谜题被一个个解开,这成了网络上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。

有的人早已把亲人的遗笔藏在心底,直到发现有这种解决途径,这才到网上求助,想去面对真相。

有的人刚刚失去长辈,不愿留遗憾,所以哪怕再混乱的笔画也想弄清。

而类似的帖子总能起到一呼百应的效果,让数万名网民对着纸上的笔迹绞尽脑汁。这也是因为他们深知文字的力量,想为逝者了愿,也让生者释然。

小红书@北瓜

所以哪怕再难认清,每个人也都竭尽全力。

“不去火化场”

只不过每每揭晓谜底,答案总是让人心碎。

一位求助者的姥爷在纸巾上写了遗言,却一度难以认出,直到她发在网络上,并补充说“姥姥名字里有‘珍’”,最终才得到解答。

“为珍存点钱” /小红书@企鹅屁屁

一位父亲临终写下一行字,人们对其做了两种推测。

一种是“放手”,一种是“谢谢”。

有人面对外婆离世前的随笔难以忘怀,而网络给出的解答则是“老应死,无须伤心”。

小红书@阿邹

人们一字字拆解逝者的遗言,得出来大多是复杂的情绪:释然、不舍、爱与牵挂。它们藏在短暂的字里行间,是人类留给世界的最后温情。

@打工椰椰

互联网上,每时每刻都有遗笔在被“破译”,但遗憾的是,并非所有的都能得到正解。

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,有的老人在最后的时刻提起笔,留下的只有支离破碎的痕迹。

这给这种网络求助带来了较大的辨认困难,也导致试图帮忙的人们,只能尽力发挥想象力。

而事实也是如此,大多数情况下,人们与其说是在“辨认”,不如说是“连蒙带猜”更为恰当。

只不过这些猜测是有捷径的,无论如何,都与“爱”相关:要么是表达希望,要么是寄托思念,要么是最后一份担心。

由此也引发出了一种现象,在这类辨认遗笔的求助中,有时或许字迹过于难分,导致谁也推测不出什么。

但到了这种时候,被顶到前排的回答,往往是最温暖、最能让人释然的。

@斯人若彩虹

而那些求助的人们,面对大量模糊的答案,也极少抉择出谁才是最终的正确答案,帮助者亦不会追问结局。

背后的原因,人们对此都心知肚明——

那些模糊的字迹里,是一万种可能的爱意。

*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,外星小姨给你讲述地球上的迷惑人类和怪奇科学。

▽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▽
标签:

Copyright   2015-2023 华夏晨报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琼ICP备2022009675号-37   联系邮箱:435 227 67@qq.com